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计算机应用技术(510201)
二、入学要求
普通高级中学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
三、修业年限
三年。
四、职业面向
本专业职业面向如表1所示。
五、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 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IT行业的软件开发职业 群,能够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Web前端应用开发、移动应用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六、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等各方面达到以下的要求:
(一)素质
1.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引导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国家认同感、中华民族自豪感;
2.崇尚宪法、遵纪守法、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3.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4.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和卫生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
6.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二)知识
1. 通用知识
(1)掌握文化、社会科学,以及计算机数学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
(3)熟悉基本英语交流及书写知识;
(4)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文明生产、环境保护、安全消防等知识。
2. 专业知识
(1)了解电子信息类人才必备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理论、计算机体系结构;
(2)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知识和图像处理及多媒体信息处理知识;
(三)能力
1.通用能力
(1)具备沟通协调与团队合作能力:能明确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社会相关单位的关系,具备与相关主体方协商和沟通,协调完成工作的能力。掌握与服从领导工作安排,能与同事和睦像处,相互配合完成工作;
(2)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具有终生学习理念,能自主持续学习及应用行业内 出现的先信息技术;
(3)具备良好的人文和身心素养,遵守职业操守,具备创新意识。
2.专业能力
(1)具有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及前沿技术知识的学习能力;
(2)掌握程序设计理论知识;
(3)具备利用前端工具进行网页开发的能力:能够设计开发HTML5页面;能够利用JavaScript进行网页开发。
(4)掌握数据库设计、管理和数据操作知识;
(5)具备利用主流后端框架进行后台项目开发的能力;能够利用主流后端框架技术机型后台开发。
七、毕业要求
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特色及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公共素质拓展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的课堂教学,实验实训、讲座、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各种竞赛、跟岗实习、辅导、座谈等教学环节,使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能力达到如下基本要求: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及能力:能够从事计算机系统的安装、配置、管理和维护;网页设计和网站建设及维护;数据库管理与维护、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测试等相关工作。
(二)个人和团队/沟通: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能够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能主动与其他学科的成员合作开展工作;
2.能独立完成团队分配的工作,胜任团队成员的角色和责任;
3.能倾听其他团队成员意见,并组织团队成员开展工作;
4.能够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5.至少掌握和应用一门外语,能对计算机相关行业的国际状况有基本了解,并能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职业规范
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尊重生命、关爱他人,主张正义、诚实守信,具有人文知识、思辨能力、处事能力和科学精神;
2.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国情。维护国家利益,具有推动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
3.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四)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能及时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及国际制造业前沿动态。
1.能认识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2.具备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了解拓展知识和能力的途径;
3.能针对个人自身特点或职业发展需求,采用合适的方法,自主学习,适应发展。
(五)能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1.能合理评价从事工作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能立足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从事本地区急需计算机相关领域的基础工作;
八、学分要求
本专业毕业要求学分为:135 学分,第二课堂4学分
其中:必修课65.5学分 选修课21.5学分(通识选修课9学分、专业选修课12.5学分)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48学分
学年学分要求(不包括通识选修课):
第一学年:48.5学分 第二学年:41学分
第三学年:36.5学分
专业主要课程、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为126学分
九、学时统计与分配情况
注:通识选修课未计入。
十、课程体系与培养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
工科专业用表
十一、专业核心课程名称及主要教学内容
十二、专业教学进程表(详见附表)
十三、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1.条件要求
(1)队伍结构
目前教学团队有14人,其中,专任教师10人,兼职教师4人,高级职称1人,讲师11人。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学历均为本科以上。专任教师职称、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具有扎实的本专业相关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
(2)专业带头人
原则上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能够较好地把握国内外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专业发展,能广泛联系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教学设计、专业研究能力强,组织开展科研工作能力强,在本区域或本领域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
(3)专任教师
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和本专业领域有关证书;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等相关专业本科以及以上学历;具有扎实的本专业相关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
(4)兼职教师
主要从计算机应用技术企业聘任,要求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企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职称,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教学工作。
(5)企业技术专家
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善于沟通和表达。其主要工作有: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指导实训;参与课程开发与建设,参与相关教学文件的编写,参加教学培训,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6)企业指导教师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企业的相应岗位独挡一面;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其主要工作有:按照实习大纲的要求在本企业指导学生的岗位实习,具体负责学生在岗实习期间的岗位教育和技术指导工作;反馈学生的在岗情况,发现问题与学校指导教师一同及时解决;负责学生顶岗期间的考勤、业务考核、实习鉴定等。
2.建设措施
(1)建设一支思想端正,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技术强业务精的专业教师队伍。通过引进、培训等方式,调整师资结构。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专业教学水平,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定岗实践,积累行业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挑选专业技术强、业务素质能力硬,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任课教师,实施以“项目为支撑”模块化教学模式。
(2)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鼓励并要求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各类职业资格或职称资格的培训考试,鼓励教师理论实践“双肩挑”,既负责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又负责相关的实训实习指导,胜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需要。
(3)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拟建立10人以上的企业兼职教师资源。以校企合作为平台,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实践等方式进行锻炼。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分工合作,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设计和实施。
(二)教学设施
1.专业教室基本条件
专业教室一般配备黑(白)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互联网接入或WiFi环境,并实施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2.校内实训基本条件
本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本着“课程教学理实化、实践场所职业化”的原则,加强理实一体化课程实训室的建设、管理和应用,主要解决技能点训练、单项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科技开发、学生科技创新等问题,为教学和实训提供保障。
2.校外实训基地
(1)积极联系本地企业,每年在本地区尽可能选择专业对口、技术力量雄厚、管理水平高、生产任务比较充足的企业建立1-2个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合作,满足本专业学生综合实训需要。
(2)制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一批实训基地,由系部牵头在本地区建立一批综合项目实训基地,由就业服务中心牵头在全区建立一批生产实训基地,实现在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理实一体化、跟岗实习等方面地合作。
(三)教学资源
1.教材建设
(1)选用或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
教材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原则,努力突破学科体系框架,将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在内容选择上,坚持“四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三性(实用性、应用型、普适性)”的原则,按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构建教材的知识,技能体系,使之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工学结合教材,使学习者可以在学习情景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的训练,具有从容应对职业、生计、社会等行动领域的能力。
(2)选用优秀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教材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是教学的基本依据。选择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的基本保证。近年出版的“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和“21世纪高职高专教材”出版了一批反映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优秀教材、精品教材。在进行教材选用时,应整体研究课程标准,使在教学中实际应用的教材能明显反映行业特征,并具有时代性,应用性、先进性和普适性。
(3)选用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现有国家精品课程一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开展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将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有效地应用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图书、文献配备
(1)购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技术、标准、方法、操作规范以及实务案例类图书、与课程相关的企业技术资料和文献资料等,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方便师生查询、借阅。
(2)购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有关参考书、拓展学习类书籍,满足学生自学和技能提升需求。
3.数字资源建设
(1)资源库建设的指导思想:基于工作过程的开发规范开发建设课程资源库,遵循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打造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专业拓展课程和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化,打造学生未来岗位适应能力。
(2)组建由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构成的课程资源开发团队。
(3)资源库建设的内容包括:课程标准、单元教学方案、单元教学实施方案、教学方法、教学案例和教学项目、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授课PPT、授课录像、课程专项技能录像、习题库和试题库。
(4)建立课程资源建设动态更新机制,每门课程资源每年更新至少10%,每年对课程资源进行验收,保证建设质量。
(5)引进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与在线开放课程管理和运行平台联系,建成网络教学平台,引进网络课程,满足线上教学需要。
(四)教学方法
1.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所学专业得特点,加强直观教学,加大实训教学力度,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2.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积极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通过推广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力争学生在技能上能“精一项、强一项、熟一项”。
3.充分利用现在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开展,不断促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实施“行动导向、任务驱动”课程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于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加深学生的感性认知,加强专业技能的掌握。
4.开展多元模式教学。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同时发挥平台的管理功能,对日常教学进行监测监控和教学评价。
5.严格按照审定的 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制定专业课程标准,建立教学反馈机制,及时评价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评价
学习评价、考核:
改革考核方法,树立正确科学的质量观,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正确、科学的评价,要积极推进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突出能力考核评价方式,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取多元评价方式,以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所有课程均在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时进行知识和技能考核,合格者取得该课程的学分。
评价体系包括笔试(闭卷或开卷)、网络考试、实践技能考核(如机试、产品设计、撰写设计说明书等)、项目实施技能考核(如协作精神和能力、项目质量等)、职业资格技能鉴定、技能竞赛 和岗位绩效等。
(1)笔试。适用于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如果该门课程不合格,则不能取得相应学分,由专业教师组织考核。
(2)实践技能考核。适用于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技能考核应根据应职岗位的技能要求,确定其相应的主要考核项目,由专、兼职教师共同组织考核。
(3)项目实施技能考核。综合项目实训课程主要通过项目开展的,课程考核旨在评价学社综合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工作态度及团队合作能力,因而通常采取项目实施过程考核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由专、兼职教师共同组织考核。
(4)技能竞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级各部门及学院组织的各项专业技能竞赛,将竞赛所取得的成绩作为学生的评价标准。
(5)岗位绩效。在企业中开设的课程,如顶岗实习等,由企业与学校共同进行考核,企业考核主要以企业对学生的岗位工作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考核。
根据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 要求,结合学生课程特点和等实际情况,每门课程采用一种或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实践性课程中可以把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以结果考核为主,特别注重实践能力考核。考核结果通过学分制进行管理和评价,通过平时成绩,考核和实训成绩合格者获得学分。
(六)质量管理
1.建立学校和院系专业建设与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完善课程教学、教学评价、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以及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资源建设等方面质量标准建设,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达成人才培养规格。
2.学校和院系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建立健全巡课、听课、评教、评学等制度,建立与企业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强化教学组织功能,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
3.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并对生源情况,在校生学业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4.专业教研室组织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加强专业基础条件建设,提高育人环境和能力。以课程体系中立实一体化教学和技能训练项目要求为依据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构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加强课程建设和数字教学资源库建设,搭建企业合作平台,在专业动态、专业方向调整、企业人才需求、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兼职教师聘用方面发挥决策作用,引领专业建设与发展。
十四、专业教学进程表
《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进程表
《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