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桂工 > 正文

《广西日报》报道分校内涵发展“五部曲”、实践育人谱新篇

来源:分校(党委)办公室 作者:广西日报 编辑:宣传部 审核:苏欣 发布时间:2015-06-23 浏览次数:

  《广西日报》电子版链接:http://www.gxrb.com.cn/html/2015-06/23/content_1143616.htm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迫切需要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深入推进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创造人才红利,这是时代赋予高校发展的庄严使命。近年来,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坚持狠抓内涵谋发展,积极构建实践育人新常态,谱写“五部曲”促进内涵提升,奏响了内涵发展的最强音。
 

凝聚共识,坚定一个理念不动摇

学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目标定位,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多年的办学发展历程中,学校深刻认识到,只有把实践育人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有效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解决好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校内实训轻校外实践的问题,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此,学校以理念创新为引领,坚持走实践育人的内涵发展之路不动摇,在全校上下形成了共识。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开放、融合、实践、创新”的办学理念,把“实践”纳入学校的主流价值体系,成为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为了进一步引导师生自觉将实践育人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学校以“三个加强”为着力点,加强精神引领,提出校训“德以至诚、学以敦行”和校风“诚实、务实、扎实,敬业、乐业、创业”,作为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加强环境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以校园文化景观为载体,营造氛围,强化意识,不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尤其在教学设计与创新方面更加注重学思结合和知行统一,使实践育人理念成为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行动指南。
 

夯实基础,改善两个条件强保障

学校通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坚持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软件建设,为深入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硬件建设方面,学校形成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良性发展格局。学校加大投入力度,优先保障教学经费,自2011年起,年均投入近2000万元用于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更新、充实了教学仪器和设备,使教学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目前,学校建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110多个,能够很好地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2015年春季学期,学校空港校区新建实习实训大楼投入使用,大幅度提升了教学设施装备水平,为学生进行各种基础性、专业性、综合性实习实训提供了良好的设施与环境,既为更好地开展实习实训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今后面向社会开展各类技能鉴定和职业培训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条件。

同时,作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不可或缺的延伸与补充,学校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在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广西河池市南方有色集团、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博罗冲压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等110多家区内外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学校已形成覆盖全校各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网络,较好地满足了全校师生的实践教学需要。

在软件建设方面,学校坚持把观念转变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使其相互融通、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新局面。学校以队伍建设为关键,着力打造一支教育观念新、教学业务精、实践能力强,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通过加强培养培训,不断转变教师观念,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为深入开展实践育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结合教师观念转变,学校不断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实践育人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出台了一系列涵盖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施、管理、考核、评价和监督等方面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度建设,不仅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且保障了实践育人工作的整体推进,使各项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确保了实践育人在学校各层级、各部门和各环节得到有效落实。
 

创新模式,搭建三个平台显实效

学校着力构建多元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搭建“三大平台”深化实践育人工作,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一是搭建校内实习实训平台。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将实践教学作为推进实践育人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使各专业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均达55%以上,彻底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等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了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学校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采取“双主体”育人模式,由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及教材、共同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教学团队,共同开展教育教学,充分挖掘和利用校企的优势资源,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订单式培养”等合作形式,将“招生、就业、培养”融汇贯通,使产教深度融合。由于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锻炼了相应岗位所需能力,不少学生在实习结束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实现了实习、就业无缝对接。学校通过与广西区内外大中型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已形成珠三角(东莞、顺德)、长三角(昆山、苏州)、北部湾三大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此外,学校还以空港校区实习实训大楼投入使用为契机,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不断开创校企深度合作新局面。

三是搭建技能竞赛平台。学校把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校外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把“利器”,在日常教学中坚持技能竞赛与教学相互渗透,以竞赛带动教学,通过教学为竞赛输送人才,使二者相互融通、相互促进,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还促进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优化了教学管理,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由于学校构建了多层级、常态化的比赛平台,做到了“科科有比赛,人人能参与”,使技能竞赛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经历和发展平台。一直以来,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各级各类技能竞赛,近两年累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94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1项,成绩居于广西高职院校前列,不仅向社会展示了丰硕的办学成果,也树立了良好的办学形象。

另外,学校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广西高校教育技术应用大赛以及微课制作比赛、讲课比赛、教案比赛等一系列赛事活动,有效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突出重点,强化四个环节提质量

实践育人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探索。学校在实践育人的探索中注重突出重点,强化“四个环节”,努力提高育人质量。

一是强化师资的引进,培养环节。教学效果如何,教师教学能力是关键。学校坚持引育并重,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通过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优化人才引进环境,学校结合专业建设实际,有针对性地引进了一批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师资水平。学校现有专任教师近400人,高级职称和“双师型”教师占75%。在加大引进力度同时,学校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和“传帮带”相结合的模式,让教师“出门取经”,到企业挂职、到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进修;让有经验的企业工程师“进门送宝”,驻校兼课并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让校内的优秀教师担任导师,做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良师益友。通过多途径培养师资,学校逐步改善了队伍的结构层次和能力水平,打造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能力突出、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二是强化校园文化育人环节。学校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径和新方法,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发挥校园文化“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学校以空港校区建设为契机,着力推进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宜居、宜学、宜教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对校园道路、楼宇、凉亭进行命名,设计、建设慧智园园林文化广场和一批校园文化景观石,发挥了寓教于“景”的独特作用,构建了具有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时代特征和学校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使广大师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工作、学习、生活,对其思想和行为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实现用文化凝聚人、引导人、激励人和塑造人。

与此同时,学校大力开展形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了校园文化艺术节、空港大讲坛、科技活动月、社团活动月等一批文化活动精品。学校将这些活动作为培养和引导学生的“第二课堂”,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开展活动的同时,学校更加注重在活动策划中突出专业性和实践性,为专业知识的现实运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形成了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的良性互动。以科技活动月为例,学校已连续开展了6届活动,平均每届活动举办各类技能大赛50余项、科技作品竞赛10余项,涵盖专业近40个。据统计,第六届活动的参赛学生数已达近5500人。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促进了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学用相长。这些活动已然成为学生在校内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练兵场”。

三是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学校将开展社会实践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完善组织保障体系、丰富社会实践内容、拓宽工作开展领域,不断增强社会实践在青年学生中的感召力和吸引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西部计划”、青年志愿者公益服务、家电义务维修、义务支教等活动,学校努力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培养勇于担当、奉献社会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学校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开展社会实践,推动学生在社会课堂中激发专业兴趣、巩固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四是强化社会服务环节。学校把社会服务作为办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自觉利用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在服务合作企业方面,学校以共赢发展为动力,不断增强服务企业的自觉意识和实际能力,通过为中国铝业广西分公司、广西华锡集团、南宁广发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合作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职工培训和人才输送等服务,与企业建立了互信、互利的长效机制。学校年均为合作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达5000人(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学校利用毗邻广西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的地域及地方扶持政策等“先天”优势,与产业园内的广西南国铜业有限责任公司、广西丰源钢结构有限公司等企业以及扶绥县储备粮管理公司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订单式”培养为企业量身打造人才,推进校企联合技术创新,深化产学研模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深化改革,实现五个对接显特色

实践育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包括更加重视实践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也包括为贯彻实施这种理念而形成的各种教育方式方法和教育活动形式的总和。因此,学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实现“五个对接”,为更加深入推进实践育人工作提供了全方位的办学保障。

一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学校围绕广西“14+10”千亿元产业发展需要,通过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促进专业结构优化,推动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协调发展,使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产业,尤其是地方特色、优势、急需产业布局对接,构建了服务于有色金属、土木建筑、资源环境、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经济与管理等行业企业所需的专业集群,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新格局。

二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校紧密结合广西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通过实施课程改革示范工程,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努力建设一批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相衔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的示范课程。2014年,学校首批课程改革与建设项目共立项建设了《水污染控制技术》等16个重点项目和《网页设计基础》等18个一般项目。

三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一方面,学校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借助校内理实一体化实训室、仿真实训室等,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下直观体验生产环境,完整、清晰地了解生产流程和岗位要求;另一方面,依托校企合作平台,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全真环境下感受实际工作环境,熟悉实际生产流程,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四是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学校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同时掌握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多年来,学校毕业生职业资格获证率均达90%以上。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自身办学资源优势,积极打造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设有国家级有色金属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第42号鉴定站等2个职业技能鉴定站以及思科网络大学等4个行业认证中心,可开展60多个工种的职业资格鉴定。

五是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学校遵循继续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终身、面向未来的办学方针,大力整合校内外资源,拓展和行业系统、企事业单位的联合办学,努力扩大继续教育办学规模。学校具有函授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专本衔接”自考教育以及中短期技术培训等多种办学形式,为毕业生和各类社会人员提供了学历教育机会,也满足了他们终身学习与培训的需求。

 

引领新常态,实现新跨越;激发新动力,赢得新契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服务社会的思想意识、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