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桂工 > 正文

广西日报整版篇幅报道我院“八大工程”推动学院内涵发展

来源:分校(党委)办公室 作者:《广西日报》 编辑:方雷 审核:苏欣 发布时间:2014-05-30 浏览次数:

《广西日报》电子版链接:

http://www.gxrb.com.cn/html/2014-05/30/content_975647.htm

 

2011年9月,桂林理工大学南宁空港校区投入使用。不过3年的时间,笔者再次来到这里,学院办学规模已达近万人,同时,毕业生就业率仍位居全区职业院校前列。“做大”只是前提,“做强”才是目的,学院是如何实现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变?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走访了桂林理工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一探究竟。

在深入采访和调研后了解到,学院紧紧瞄准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高职学院的办学目标,以改革红利释放发展潜力,通过实施教学能力提升工程、课程改革示范工程、教学管理规范工程、教学条件保障工程、校企合作深化工程、管理服务增效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招生就业统领工程等“八大工程”,使“八方”齐发力,踩动了推进内涵发展的“大油门”,在广西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时代进程中谱写了具有“桂工”特色的高职教育新篇章。
 

实施教学能力提升工程

搭平台 强队伍 提能力
 

桂林理工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划拨专项经费选送教师到国内知名院校和大中型企业进行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工作,在保证师资队伍稳定性和培养连续性的前提下,根据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需要,重点提升骨干专业、特色专业的教师教学能力;学院与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达成教师进修送培意向,分期分批选送中青年教师驻校进修学习,分层递进培养人才,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学院还积极依托自治区级人才培养项目,推荐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参加“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广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计划”等人才培养项目,打造了一批教学能手和教学名师,带动了教师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针对高职教育对教师素质的特殊要求,学院着力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搭建以“送”“下”为主要方式的校外实践锻炼平台,和以“聘”“比”“带”为主要方式的校内能力提升平台,努力打造满足高职教育需要、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师资队伍。送,即选送具有一定授课经验的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优秀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了解行业和社会需求,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下,即安排理论授课教师到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践,参与实验室建设与改造工作,提高实践技能;聘,即聘请企业有实践能力的技术骨干、工程师到教学第一线参与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学生开展专业实践以及培养青年教师等;比,即以讲课比赛、微课比赛、多媒体课件大赛等竞赛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带,即以专业教学团队、示范课堂授课、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帮扶等形式,实行以老带新,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高职院校谋生存、求发展的永恒主题。只有多途径搭建培养平台,以“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为原则,帮助教师“找差距”“补短板”,多层面、多方位、多角度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才能打造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水平高超的师资队伍,为学院内涵发展增强实力。

学院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陈东莲在接受采访中指出,“学院为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搭建了不同层次的培养平台,帮助本院教师直接找准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兄弟院校优秀教师间的差距,以及本院青年教师与优秀教师间的差距,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弥补了职教观念不先进、竞争优势不明显、教学能力不突出的‘短板’,使教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2013年,学院荣获“十一五”广西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在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在第十三届广西高校教育教学软件应用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学院教师一年来公开出版教材21本,其中省部级教材11本;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7篇,其中核心论文占40%以上;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校外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累计获得奖项43项,其中,国家级奖项7项……据统计,学院2013年获得的奖项是近3年学院参加全国、全区竞赛获得的奖项之和。这些成绩的取得,既体现了学院内涵建设的成果,也显示了学院师资队伍的雄厚实力。
 

实施课程改革示范工程

重需求 显特色 激活力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走对接需求、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因此,“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成为衡量高职院校能否办出特色的基本标准。

桂林理工大学高职学院坚持对接产业需求设置专业,结合服务广西重点发展的“14+10”千亿元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北部湾经济开发需要,以培养有色金属、测绘、土木、电子信息、机械、经济、管理等产业行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围绕广西“重点、急需、特色”产业链,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使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产业,尤其是地方特色、优势、急需产业布局对接,形成了立足有色、突出特色、通专协调,集机、电、信、管、土木于一体的多元综合性专业格局。

为进一步深挖行业优势、凝练专业特色、树立办学品牌,学院依托行业背景,面向行业并结合地方人才需求优化专业,立项建设了一批优质专业和特色专业,为学院发展凝聚了核心竞争力。其中,冶金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技术、商务英语、旅游管理等6个专业均为自治区级优质专业,冶金技术专业获“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

学院以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对接职业标准设置课程内容,按照教育部颁布的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对2013年开设的37个高职专业进行修订,构建了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强化了实践教学,增加了实践教学时数,使实践教学时数占到教学计划总学时的50%及以上,突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为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融合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开发教学课件、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等方式,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的运用,全面提升了学院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效果;同时,学院坚持以职业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行能力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等考核方式,使知识和技能并重,使考核方式适应高职教学改革的要求,实现了改革考核方式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

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测绘测量赛项二等奖获得者、土木系工程测量技术专业11-3班的唐川同学,如今正在广西区测绘院顶岗实习。他在给辅导员的QQ留言中写道:“上岗第一天,真的很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工作。可真正进入工作状态以后,发现所有的操作跟我们平时在学校训练时的完全一样。”

由于学院在课程改革中做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实现了以改革示范引领特色发展,进一步调动和激发了学院的办学活力。
 

实施教学管理规范工程

建规章 立标准 助推力
 

桂林理工大学高职学院实行三级教学管理模式,形成以教务科研部、系(部)和教研室为主体的教学管理层级。其中,教务科研部作为学院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全院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监控、指导和服务;系(部)作为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的基本单位,负责本部门的教学管理工作;教研室作为最基层的教学组织单位,在系(部)领导下负责教学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各管理层级依据相应的职责和权力,各司其职、按章办事,确保教学管理处于协调有序的工作状态,共同完成教学管理工作任务。而教学管理规范化,简言之,就是形成依“法”治教的教学管理模式。因此,制订什么样的规章制度、如何执行规章制度,这是学院实施教学管理规范工程的关键。

学院结合办学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原有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及日常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修订完善,细化了管理环节、岗位职责和管理规程,使每个管理层面、每项管理内容、每个管理环节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既理顺了关系,又规范了操作程序,为教学管理职能的有效运行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学院教务科研部主任刘平在介绍中指出:“学院在制订各类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时,为了确保各类制度在实际工作中的可操作性,使之既切实可行,又能行之有效,充分发挥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规范和增效作用,每次拟定制度草案后,教务科研部均在第一时间向各个层面的教学管理工作者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弥补疏漏,并通过试行进行检验和完善,使之逐渐成熟化、合理化。”

由于学院健全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优化了对教学过程的控制,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环节进行系统地监督、控制与评估,建立起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监控与评估体系,实现了对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学院还依据目标管理的具体要求建立相应的监督制约和激励机制,定期对学院的教学管理运行情况进行评价,对教学管理工作井然有序、教学质量好、教学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实行嘉奖;对管理工作混乱、教学质量低、教学工作落后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同时,学院还通过开展优秀系主任、优秀教研室主任、优秀教学秘书评选等活动,调动教学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潜力,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院以健全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为保障,构建了上下畅通、系统科学、管理高效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以明确的教学质量标准和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形成了提高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强大助推力。
 

实施教学条件保障工程

夯基础 固根本 蓄内力
 

教学条件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必备的和充分的教学条件,教学活动就无法正常开展,更谈不上人才培养的质量。桂林理工大学高职学院把改善教学条件作为夯实办学基础的重要举措,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均给予了必要、充足的保证。

学院依据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实际需要,陆续引进各类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目前,学院教职工总数已超过400人,其中,专任教师人数达到3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者约占75%,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者占50%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超过60%,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工程师兼任授课教师50多人。学院通过配备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为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提供了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

学院安吉、空港两校区校园总面积1300多亩,建筑总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仅空港校区建设投资经费多达5亿元,已建有教学楼、学生宿舍组团、青工楼、食堂、商业街、体育馆及各类运动场等建筑,可同时满足1.2万名学生的学习、生活等需要。2011年以来,学院年均投入近2000万元用于建设实验室、实训室等教学基本设施,较为全面地改善了学院的教学基本条件。学院已建有数控加工中心、环境监测等校内实习实训场所110多个,涵盖全院所有已开设专业,满足了各专业实习实训教学的正常需要。

据了解,空港校区在建实习实训大楼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是一个集理论教学、实习操作、技能鉴定、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多功能实习实训基地。建成之后,将极大地改善学院的实习实训教学条件,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学院同期建设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图书馆也将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更好的信息需求保障。

同时,学院还设有国家级有色金属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第42号鉴定站、信息产业部电子行业第八职业技能鉴定站第2考试站以及思科网络大学、神州数码网络大学、CAXA工艺员、AutoCAD技术等4个行业认证中心,可开展60多个工种的职业资格鉴定,为学生在校期间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提供了便利条件。

学院利用良好的教学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现实性效用及可能性效用,努力做到教学条件保障设施建设的效益最大化,为学院发展强基固本、储蓄了深厚的内力。
 

实施校企合作深化工程

拓视野 广思路 生动力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形式的最重要特点,也是高职院校走特色兴校之路的必然选择。

桂林理工大学高职学院加大引入企业资源,突出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拓宽教学改革视野,具体表现有:强化了行业指导,实行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安排教学计划、实习实训,使学生所需即所学、所学即所用;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进行合作,利用双方资源优势,开展教学创新和产品研发,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由企业参与编写特色教材,按照职业标准修改课程内容,增强职业教育特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培养质量;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工程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直接参与课程设计,把课堂安排在生产一线,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利用企业资源帮助学生在取得学历的同时,也满足了职业需要,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

学院招就办主任蒋学先高兴地告诉笔者:“学院始终坚持产教深度融合的理念,提出的‘实习就业贯通工程’也是产教融合的重要措施。学院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既符合教学规律,又符合行业、企业的多样化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已具备了从事相应职业的能力,大多数毕业生在实习结束后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员工,直接进入企业参加工作,实现了实习、就业无缝对接。这也是现阶段学院创新就业工作模式的主要思路。”

目前,学院已与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广西河池市南方有色集团、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广西区测绘院、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博罗冲压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等110多家区内外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利用企业的资源培养人才、锻炼师资、服务就业,也有效扩大了学院办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学院通过与企业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双主体”育人机制,推动了企业参与育人全过程,既拓宽了教学改革的视野,也开拓了就业工作的思路,为特色兴院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支持。
 

实施管理服务增效工程

优组织 重服务 增效力
 

“管理的真谛就是聚合组织的各类资源,充分运用管理的功能,以最优的投入获得最佳的回报,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这是桂林理工大学校长助理、高职学院院长王文在学院2014年中层干部培训班上,对管理的真谛作出的精彩解读。

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原有组织架构已不适应学院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了及时应对办学形势的变化,优化自身结构,强化自我发展能力,学院在原有组织架构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和发展需要,在系部设置了党总支,重新调整、补充和完善了教研室、实验室,明确和厘清了各单位、部门职责,为理顺关系、明确责任、提高效率奠定了组织基础。

通过调整完善组织架构,学院逐层下放了管理自主权,使管理重心下移,使系部一级具有充分的教学管理权、用人权、经费审批权、津贴分配权等等,从而能够有效地激发二级教学单位的工作积极性,达到降低管理重心、缩短管理跨度、避免相互推诿、提高管理效益的目的。同时,为了加大监督管理力度,规范权力运行,学院还新增加了纪检监察审计室等职能部门,构建起了一套宏观控制、微观搞活,重心下移、管理规范,责权一致、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

2013年,学院根据组织架构设计,按照干部选拔任用程序,配备、补充和调整了干部队伍,共聘任8位同志到正科级岗位,聘任16位同志到副科级岗位,让一些想干事、能干事的年轻干部走上了中层管理岗位,为管理干部队伍增添了新的活力。在管理干部能力培养方面,王文院长介绍说:“学院每学年至少举办两期中层干部培训班,采用专家学者授课、专题讲座和分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广大中层干部找准定位、提高素质、强化能力,有效增强了学院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和艺术性,真正做到了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

学院确定2013年为制度建设年,以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为重点,为实现学院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提供了保障。学院专门成立制度建设领导小组,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对制度进行分类、分解,按照轻重缓急和重要程度制定制度建设方案,将制度建设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目前,学院已完成涉及教学、科研、管理、后勤、资产、分配等重要核心制度57个,累计修订、完善、新建制度205个,基本构建了一套符合学院发展要求、体现办学特色的制度体系,明确了学院的基本特征、办学宗旨、教学理念,规范了学院内部各种关系,有效明晰了管理体制、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

科学的组织架构、必要的管理能力、完善的制度保障……这一系列有效推进管理服务增效的措施均以教学工作为中心,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发挥行政管理职能,为教学工作做好服务,发挥好行政管理为教学工作服务的应有效力,为学院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转观念 导方向 汇合力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竞争软实力,是提高高职院校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新形势下,桂林理工大学高职学院提出“开放、融合、实践、创新”的办学理念,为学院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指明了方向。为了更好地践行这一理念,学院在继承桂林理工大学优良办学传统的基础上,集师生之智,聚群众之力,凝练并确立了院训、院风。其中,院训“德以至诚,学以敦行”是学院建院至今,经几代人的实践,逐渐形成的精神品质,体现了学院办学和师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所倡导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育人为本、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院训的确立,引领了学院的办学方针和发展方向,也为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指明了方向。在当前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论能力”的大环境下,“诚实、务实、扎实;敬业、乐业、创业”的院风已然成为全院学生的行为规范,在端正教风、培育优良学风方面发挥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学院深入推进文化校园、生态校园建设,以创建“美丽校园”为契机,对空港校区教学楼宇、学生宿舍、道路、凉亭进行命名,并树立相应的标识牌,以有效的文化载体形式彰显了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展示了良好的办学形象,得到了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学院结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点,对正门广场、主干道、绿地等场所进行改造,将校园环境与人文意蕴相融合,打造特色景观,凸显独特的校园文化底蕴,增强了师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学院还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了空港大讲坛、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活动月等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自觉成为校园文化的接受者、传播者、捍卫者和创造者。

学院构建具有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时代特征和学院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做到用文化引导人,用文化熏陶人,积极促进师生员工的观念转变,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其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努力方向,进而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理解和支持学院的改革与发展事业,也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汇聚了合力。
 

实施招生就业统领工程

抓两头 带中间 添引力
 

桂林理工大学高职学院牢固树立大招生理念,推进全员招生、全程招生、全力招生,在提升重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考生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和内容,充分利用纸质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人际媒介等多个宣传渠道,发挥宣传工作的巨大作用,让更多的考生和家长在短时间内关注、了解学院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并最终选择学院。

学院还积极探索多形式、多层次的高职教育,实现了生源的多元化发展。学院与广西机电工业学校等8所中职院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构建了中、高职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与桂林理工大学本部合作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以试点推动的形式引导部分特色专业向应用技术类型本科转变;同时,还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了国际教育的办学空间。

学院之所以能够形成良好的招生工作局面,这与就业工作的质量是密切相关的。就业工作方面,学院除了强化和完善各项目标责任体系和考评奖惩措施外,还充分利用行业优势和校企合作平台,开拓就业市场,建立了珠三角(东莞、顺德)、长三角(昆山、苏州)、北部湾三大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强了学生就业的长期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完善学院就业网络平台,加大对困难学生群体的帮扶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和帮扶工作水平;充分调动全院教职工的积极性,利用教师与企业的科研合作关系开拓就业市场;发挥校友优势,借助校友资源,扩大毕业生就业渠道。

多年来,学院毕业生职业资格获证率超过90%,多证率超过40%,一次就业率年均达90%以上,连续11年获得桂林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学院以“进口旺、出口畅”的招生就业工作局面,带动了学院全局工作科学持续开展。

招生和就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两个端口,一端把学生招进来,另一端把学生送出去。二者均对人才培养工作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进口旺”能为提升办学水平创造更多的机遇和条件;而“出口畅”又能有效地拉动学院的招生工作。通过招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反馈,有效地推动了校内教育教学改革,为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增添了引力。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在广西新一轮深化职业教育攻坚的时代征程上,桂林理工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深入实施“八大工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趁势而行,顺势而上,努力推进学院内涵发展,为广西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