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桂工 > 正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桂林理工大学扶绥校区实施“红石榴”工程 在高校师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作者:吴荣 编辑:李艳芬 审核:李艳芬 发布时间:2021-12-23 浏览次数: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链接:http://mzw.gxzf.gov.cn/gzyw/mzdt/t7616115.shtml

近年来,桂林理工大学扶绥校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找准高校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创新实施“红石榴”工程,通过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融入高校教育教学主渠道、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入民族地区建设、融入高校科研工作,在高校师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积极贡献,获民族团结相关国家级课题6项,市厅级课题10项目,论文20余篇,《少数民族聚居区高校“三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广西推荐参加国家首届民族教育优秀教学成果评比及展示活动。校区被确定为崇左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被评为自治区第四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将民族团结进步作为“一把手”工程推动, 形成上下共同抓的工作格局。成立以校区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党委副书记为副组长、党委委员为组员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统筹推进全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建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责任制,设立专项经费,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纳入党建考核重要内容,明确要求分校各二级党组织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校领导班子“一对一”、“一对多”联系各族师生。搭建民族学生成长平台,选拔经验丰富的辅导员作为“石榴树”责任园丁,定期开展少数民族学生走访慰问工作,定期召开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坚持多元混合资助原则,通过奖、贷、勤、助、补、减、免、缓等多种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民族学生进行资助,覆盖面达100%。

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课堂教学重要内容,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德育课程体系。开设《马克思民族理论与政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及《广西民族民间美术赏析》等10多门教学课程,安排49名布依、仫佬、京、满、瑶、壮族等教师承担相应专业课程。推进实施太极、武术、壮拳、高跷、板鞋、绣球等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覆盖全体学生。打造“易班”网络社区等5个网络思想教育共享平台,通过官网、“三微一端”等新媒体宣传矩阵,开展线上线下民族文化微课堂、微视频、民族政策法规知识竞赛等活动100余场次,网络点击量超100万次。量身打造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高校廉洁教育为一体的廉政文化长廊,潜移默化推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入脑入心。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的专项研究课题申报,每年党建专项研究课题申报专门设置民族团结的课题内容。培育形成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科研团队,在校内形成较为浓烈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文化科学研究的氛围。

将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红石榴”育人环境。以“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打造内容丰富、形象多样,覆盖面广、吸引力强的“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运动会”等系列红石榴精品活动。鼓励、培养民族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定期开办民族文化大讲坛活动,为各民族优秀文化有效传承、弘扬、借鉴和发展打造良好的平台,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校园民族文化活动链品牌。依托校地共建的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加大壮族文化、民族学等特色民族团结内容的研究力度,逐渐形成以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保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的市厅级以上项目成果集群。

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融入少数民族聚居区建设,浇灌“红石榴”茁壮成长。一是建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校地合作机制。与扶绥县人民政府签订《构地合作框架协议》,搭建“校地合作”平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几年来,打造了一批具备特色、符合地方发展需求的红石榴品牌项目,助力少数民族聚居区地方建设与经济发展。如累计投资100多万元建成桂南民族博物馆,与扶绥县委统战部共建扶绥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社会实践基地1个、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站1个;成立由当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学校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家组。二是参与服务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师生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每学期赴民族团结实践活动一线调研指导1次以上,先后选派西部计划志愿者、扶贫驻村工作队员等22名师生到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助力脱贫攻坚;与扶绥县民族小学等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校开展“红石榴”共建共育活动,每年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支教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2次以上,引导学生在系列社会实习实践中潜移默化接受民族价值观念教育,助推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三是建立完善快速处理学校工作机制。每月定期与当地公安部门、民族工作部门就影响学校涉民族因素事件会商1次以上,排查研判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民族宗教问题,近年来学校在平安校园建设方面获多项先进集体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