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有色金属、化工行业的转型升级,助力广西冶金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着力培养冶金化工类高素质技术应用人才。
思政浸润,匠心育人,解决学生职业认同感不足、不肯干的问题
冶金化工属于特殊高危行业,具有危险性高、生产复杂、地域偏远、工作环境艰苦等特点,由此导致冶金化工类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差,毕业后从事本行业工作意愿不强,行业人才流失严重。基于此,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着力在党建引领上下功夫,聚焦产业人才紧缺的问题,加强与企业联系,依托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五星级党支部”培育创建,强化教师对学生职业认同的思政教育意识,打造“思想、能力、知识”俱佳的教师队伍;着力在教学体系构建与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的价值引导,通过重构冶金化工专业群课程体系,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和创新实践教学活动等,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教学大纲、汇入教学案例、导入实践教学;着力在榜样示范带动作用上下功夫,开展企业专家、优秀校友进课堂活动,以榜样力量及朋辈效应来感染学生、启发学生、引领学生,促使学生树立扎根行业深耕细作的职业理想。通过校企双元教学主体,深化与创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终形成“教育—认同—就业—职业”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冶金化工职业认同教育体系。
图为任课教师正在指导学生在氧化铝生产仿真工厂实操设备
产教融合,学用结合,解决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适配度不够、不能干的问题
广西作为全国闻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把冶金及石油化工产业作为重点打造的“14+10”千亿元产业来推进。随着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生产标准、技术、工艺、方法的快速迭代更新造成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岗位适配不及时,毕业生难上岗和企业难用人的供需矛盾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为解决好这样的问题,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聚焦广西区域行业发展,对接企业用人需求,着力在深化产教融合上下功夫,推动教师与企业名师相互联动,组建校企深度合作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建成一支高素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着力在“引企入教”上下功夫,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转化为教学新元素,立足企业岗位需求,开展“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学,校企导师联合授课、联合指导,切实提高人才培养契合度,构建实施“行业-企业-专业”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着力在“岗课证”融通教学上下功夫,精准对接职业标准和就业岗位,将职业素养、岗位能力要求融入课程内容,开发与之配套的培训课程,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及认定,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术强、企业用得上、岗位适配度高的高技能人才。
图为师生在校企合作企业实验室进行实验开展情况探讨交流
科教融汇,教研相长,解决职业教育学生创新性不足、不善干的问题
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打破职业教育重教轻研思想,致力于培育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使学生能够在专业性强、技术性高的工作岗位上大有作为,着力在科研与教学融合上下功夫,依托政校企共建“广西金属材料研究院”、“冶金化工新材料产业学院”、全国有色行业职工培训基地、崇左市高技能人才基地等教学科研平台,围绕区域冶金化工产业链,以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为目的,深度开展校企科研合作,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形成一支教学、科研能力并重的高素质教师团队;着力在将优质的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上下功夫,把科研成果凝练、转化为教学内容,使科研方法转变成教学手段,形成通俗易懂的教学案例和操作性强的实训项目,引入教学环节,丰富教学内容,并将成果融入教材开发;着力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组织和指导学生积极开展科技立项和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创新教育活动。
图为学生正在进行化工设备操作
图为学生正在认真做实验
经10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围绕“肯干能干善干”冶金化工类高技能人才培育,在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平台等建设方面取得卓有成效的成绩,新增客座教授15名,企业兼职教师38名,新增“双师型教师”13名,教师获奖42项;建成教学科研合作平台5个;新编冶金化工类教材4本,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项,建成冶金专业教学实践案例资源库1个,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冶金化工行业的对口就业率从2016届的50.59%增加到2023年的75.86%。新增教师主持或参与各级科研项目21项;学生创新创业立项23项,获得省部级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奖10项。
图为学生在第七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广西区赛中喜获金奖
卓尔有大为,出海扬风帆。新时代新征程,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将持续在打造“四个基地”( 具有“桂工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现代化南疆国门城市技术智力支撑基地、服务北部湾经济区的前沿基地、西部陆海新通道上的技术应用服务基地)和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目标上发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