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团学工作 >> 正文

【暑期社会实践】关于陈孔兰同学的返家乡故事

文章来源: 经济与管理系 作者:李永 编辑:冯宇航 审核: 发布时间:2020-08-25 浏览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寄语精神和《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文章要求,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五四寄语精神、《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文章及返家乡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的社会实践等为故事主题,撰写“我的返家乡实践故事”系列文字。

以下是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经济与管理系陈孔兰同学的返家乡故事:

小时候总以为学习好课本的知识就足够了,但是越长大越发现实践的重要性。看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文章,我真正的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解了邓小平爷爷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的系列文章中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文章主题;一篇是“习书记鼓励我争做自主创新的“排头兵”——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十一)”他主要讲述的是戴文渊与习近平的故事,还有他自己的实践故事。戴文渊他真正的去实践了,例如他曾担任不同公司的不同职务,来积累经验,为自己的创业打下了基础,最后成功的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而且现在他的公司在国内创新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从他的故事中,我意识到想要创业成功,必须从实践中积累经验,从实践中向前辈们学习。另一篇文章是“习主席参加我们的“主题党日”活动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十三)”,这篇文章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大学生扎根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看了这篇文章,使我更加坚定我大学毕业后要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决定。大学毕业后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脱贫攻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从小就和父母一起种菜;和奶奶一起插秧,割稻谷,晒稻谷。见证了稻谷成为米饭的全过程,我也从中意识到粮食的来之不易。因此,每当我去饭堂打饭,都是自己能吃多少就打多少,不舍得浪费一颗米饭,因为我深知它们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付出农民的汗水和努力,才成为我们餐桌上的米饭。一粒稻谷经过浸泡发芽后,撒到湿润的土里,然后慢慢成为禾苗,再把禾苗一棵一棵地插到稻田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体验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待稻谷可以收割之时,没有机械的辅助,只能用一把镰刀,把稻谷一颗一颗收割,虽然太阳很大,很热,汗流满面,却依然洋溢着收割的喜悦。稻谷收割完后便要晒谷子,晒干之后,经过层层的筛选,然后打包装进袋子里面。再然后运到米厂里面脱谷,才真正成为米。只有体验过稻谷成为米饭的全过程,才会意识到粮食是有多么的重要和来之不易,才会珍惜粮食,不浪费粮食。

关闭 打印 责任编辑:冯宇航